他不是答应你要出书吗?”
文栋抚摸着手感极好的请柬,端详着模压的花纹和烫金的文字,说:“要是在台湾出一本书,也能印得这样上档次,就好啦!”
他读过台湾女作家朱少麟的《伤心咖啡店之歌》。
朱少麟1966年出生于台湾嘉义,辅大外文系毕业后,在政治公关公司工作。
这位从未写过散文和小说的女孩子,第一次写下的长篇小说,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。
李安浦到博物馆工作后,已经很久不读长篇小说了,这部小说拿到手,却欲罢不能,竟然在短短两天内全部读完,而且觉得颇有收获。
对于台湾一代年轻人在当前社会架构、生活方式、价值观念下的质疑心态,确实有了不少了解。
别的不说,光是这位台湾新进女作家以独特的语言描绘台北的璀灿夜色,就足以让人震惊:
“一片灯光大海熠熠生辉的壮丽景观,像一只闪耀着千万个金色鳞片的巨兽的,像集合了无数星斗明灭着无数命运的,像一片碎钻海洋的,台北。”
随即她又借助主人公的嘴,说出了更为深刻更为形象的一段话:
“你看这片灯海像不像钻石?每颗灯代表一个人,每个人代表一堆货币,我书读得不多,但是市场经济原理我还懂。
货币像是山坡上的石子,哪里有凹洞它们就自动滚向哪里,滚得越多带动越大量的货币,聪明的人就挖够大的洞,让一大片的山坡的货币都滚进去……”
形象化的比喻,显示了台北人在人口爆炸、资讯爆炸、金钱梦爆炸,经济竞争十分激烈背景下的心态。
竭力追求经济利益,努力出人头地,是自由经济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容置疑的人生目的。
假如不愿如此,就势必流落为社会边缘人。
“而活着的生命啊,在长存的天地里是何许的短暂渺小,穷其一生地迸发光亮,以为自己达到了什么,改变了什么,事实上连痕迹也不曾留下。
人是风中的微尘。
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,那些地盘之争,那些自由之争,即使争到了,又算什么呢?人不过是风中的微尘。
来自虚无,终于虚无。
还有什么好苦恼执着的呢?就算是什么也不苦恼执着,结果还是一样,生命本身,和无生命比起来,一样地没有意义。”
女作家借助于主人公马蒂的语言,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影响台湾的存在主义,作了一番深刻的探讨,并由此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。
也许在她看来,存在主义的虚无,并不导致悲观,而是对人生的一种彻底了悟。
同时,作家也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“自由”
,作了艰辛而深入的探索。
他不由想,以马蒂为典型的台湾新新人类,走进伤心咖啡店,以一杯咖啡的代价,经历了人生最混乱丰富的过程,看见了人间最浪漫壮丽的感情,也目睹了世界上最孤独无情的人、挣扎着寻找生命意义的漫游者,无可救药的暗恋者,他们都敢于用生命作赌注,来换取一个出口。
即使找到了名为自由的出口,但这自由,仍是那么微妙。
“自由是什么?”
“自由并不存在,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”
。
“自由像风,只存在于动态中……”
几十年来一直构筑自由经济的台湾社会,充满了激烈竞争。
那样的激烈,或许不是生活在大陆的我们所能体味的。
显然是因为受经济利益的驱策,台湾人竭力寻找生存的空间,岛屿毕竟太小,向大陆拓展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。
当两岸的人们超越寻亲寻根的起点,冲决一切政治藩篱,大胆地开始民间经济交往时,必然会造成一股谁也不可阻挡的投资热潮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